一部填补空白的大书——《中国饮食文化史》(十卷本)序

2014-01-01 16:34:36  来源:本社  编辑:社网站  浏览:3615


  李学勤 教授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通过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老同事,送来即将出版的《中国饮食文化史》(十卷本)样稿,厚厚的一大叠。我仔细披阅之下,心中深深感到惊奇。因为在我的记忆范围里,已经有好多年没有见过系统论述中国饮食文化的学术著作了,况且是由全国众多专家学者合力完成的一部十卷本长达数百万字的大书。

  正如不久前上映的著名电视片《舌尖上的中国》所体现的,中国的饮食文化是悠久而辉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饮食文化非常发达,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声誉,然而,或许是受长时期流行的一些偏见的影响,学术界对饮食文化的研究却十分稀少,值得提到的是国外出版的一些作品。记得20世纪70年代末,我在美国哈佛大学见到张光直先生,他给了我一本刚出版的《中国文化中的食品》(英文),是他主编的美国学者写的论文集。在日本,则有中山时子教授主编的《中国食文化事典》,其内的“文化篇”曾于1992年中译出版,题目就叫《中国饮食文化》。至于国内学者的专著,我记得的只有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文化史丛书》里面有林乃燊教授的一本,题目也是《中国饮食文化》,也印行于1992年,其书可谓有筚路蓝缕之功,只是比较简略,许多问题未能展开。

  由赵荣光教授主编、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这部十卷本《中国饮食文化史》规模宏大,内容充实,在许多方面都具有创新意义,从这一点来说,确实是前所未有的。讲到这部巨著的特色,我个人意见是不是可以举出下列几点:

  首先,当然是像书中所标举的,是充分运用了区域研究的方法。我们中国从来是一个多民族、多地区的国家,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缔造的。这种多元一体的文化观,自“改革开放”来,已经在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中国饮食文化史》(十卷本)的编写,贯彻“饮食文化是区域文化”的观点,把全国划分为十个文化区域,即黄河中游、黄河下游、长江中游、长江下游、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中北和京津,各立一卷。每一卷都可视为区域性的通史,各卷间又互相配合关联,形成立体结构,便于全面展示中国饮食文化的多彩面貌。

  其次,是尽可能地发挥了多学科结合的优势。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本来与历史学、考古学及科技史、美术史、民族史、中外关系史等学科都有相当密切的联系。《中国饮食文化史》(十卷本)一书的编写,努力吸取诸多有关学科的资料和成果,这就扩大了研究的视野,提高了工作的质量。例如在参考文物考古的新发现这一方面,书中就表现得比较突出。

  第三,是将各历史时期饮食文化的演变过程与当时社会总的发展联系起来去考察。大家知道,把研究对象放到整个历史的大背景中去分析估量,本来是历史研究的基本要求,对于饮食文化研究自然也不例外。

  第四,也许是最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这部书把饮食文化的探索提升到理论思想的高度。《中国饮食文化史》(十卷本)一开始就强调“全书贯穿一条鲜明的人文思想主线”,实际上至少包括了这样一系列观点,都是从远古到现代饮食文化的发展趋向中归结出来的:

  一、五谷为主兼及其他的饮食结构;

  二、“医食同源”的保健养生思想;

  三、尚“和”的人文观念;

  四、“天人合一”的生态观;

  五、“尊老”的传统。

  这样,这部《中国饮食文化史》(十卷本)便不同于技术层面的“中国饮食史”,而是富于思想内涵的“中国饮食文化史”了。

  据了解,这部《中国饮食文化史》(十卷本)的出版,经历了不少坎坷曲折,前后过程竟长达二十余年。其间做了多次反复的修改。为了保证质量,中国轻工业出版社邀请过不少领域的专家阅看审查。现在这部大书即将印行,相信会得到有关学术界和社会读者的好评。我对所有参加此书工作的各位专家学者以及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同仁能够如此锲而不舍深表敬意,希望在饮食文化研究方面能再取得更新更大的成绩。

                                                                             二○一三年九月

                                                                             于北京清华大学寓所